一、堅持新思想武裝頭腦,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
1.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工作。常態化、制度化、系統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以及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把堅持黨的領導和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到我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全過程,不斷提高我市文化和旅游領域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進一步鞏固主題教育成果,完成整改任務,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永恒課題。加強和完善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等制度建設,用初心使命錘煉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
3.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強化干部隊伍建設。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上率下、以機關帶系統,進一步壓實黨建工作責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意識形態教育,嚴格執行八項規定,持之以恒整治“四風”突出問題。繼續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深化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建設。加大人才干部隊伍建設,始終把政治過硬作為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石,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及干部支撐。
二、加快恢復“三個市場”
4.率先恢復本地市場。統籌推進文旅行業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科學制定旅游景區(度假區)、文博場館、公共服務設施、文化旅游經營場所開放復產工作指南,精準指導文旅行業企事業單位分步有序恢復運營。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監管,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制定出臺支持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全市文化旅游市場快速復蘇。
5.穩步恢復國內市場。進一步加大精準營銷力度,圍繞高鐵車程4小時城市圈,包裝推出系列自由行產品;針對重點直航城市和新興城市,聯合南京地接旅行社、長三角重點客源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途牛旅游等,舉辦專場旅游推介會,線上線下推廣南京旅游落地產品。加大區域協作力度,加快啟動長三角、南京都市圈旅游市場,加強產品線路的聯合開發和推廣,促進廣大文旅企業盡快拓展國內市場。
6.積極恢復入境市場。依托南京旅游境外推廣中心力量,進一步加強與境外旅行商、全球化專業媒體、社交媒體的合作,鞏固和提振周邊傳統客源市場和重點遠程客源市場。積極參加境外重點旅展,拓寬南京入境游產品銷售渠道,延長入境游客停留時間;重點鞏固傳統市場,關注和拓展新市場,聯系5∽10個駐外使館領事部或簽證中心投放南京旅游宣傳資料,進一步拓展新興市場業界和全媒體的交流合作。
三、扎實開展“三個創建”
7.繼續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認真總結江寧區、秦淮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經驗,推廣“江寧模式”和“秦淮樣板”,指導玄武、建鄴、溧水、浦口、高淳5個區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擇優推薦滿足條件的區創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8.全面啟動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創建。深化文化消費試點工作,在繼續做好補貼劇場演出的基礎上,探索扶持文旅展陳、文博文創、小劇場等新領域的補貼政策,拓展補貼面。鼓勵旅游景點、文博場館延長開放時間,發展夜間經濟,激發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加強文旅商品創新及開發體系建設,推動南京特色文旅商品店、南京特色文旅商品街區品牌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研究出臺文旅商品無理由退貨政策,完善“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南京)智能綜合服務平臺”功能,營造誠信文旅消費環境和優質服務環境。
9.深入推進“博物館之城”創建。加快啟動南京市博物館新館、考古博物館等建設項目,繼續推進南京城墻博物館、王荷波紀念館(暫用名)建設,完成渡江勝利紀念館整體修繕改造工程、梅園新村紀念館展陳提升工程。加大非國有博物館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博物館協會的作用,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非國有博物館群。加快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我們的節日”“文博之夏”等主題,舉辦特色文博展覽和社教活動,提升博物館展陳質量和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國有博物館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引進社會力量合作開發文創產品,不斷激發文博場館活力,努力實現市博物總館從一級博物館向一流博物館提升。
四、著力抓好十項重點任務
(一)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10.健全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南京市文化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綱要,研究啟動金陵圖書館少兒館、南京市文化館新館等項目規劃,持續完善我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應建盡建的原則,繼續推進具備條件的村(社區)完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大力推進區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鎮(街)級分館全覆蓋的目標。做好全國第五次文化館評估定級,積極開展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工作。
11.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完善南京南站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增加旅游形象展示板塊;提升旅游觀光巴士檔次,優化旅游線路,開通5G服務;開展等級景區旅游廁所達標工程,全年新改建旅游廁所不少于100座,力爭全市3A級以上旅游景區、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旅游廁所全面達標;引導高等級旅游景區配備第三衛生間、母嬰室。規范等級景區標識系統,提升特色小鎮旅游公共服務功能。
12.深入實施文化惠民“百千萬工程”。在原有公益演出、“520音樂會”“金圖講壇”“群文大課堂”、美術廣場展覽等品牌活動基礎上,增加公益活動場次;與藝術院校、省市內外優質劇團、演藝公司等合作,引進精品劇目,啟動“精品惠民走基層”系列公益活動。在保障公益性前提下,創新合作模式,試行文化館劇場與南京保利大劇院、文投集團合作運營,實現公益和藝術水準雙提升。
13.推進文旅公共服務融合。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旅游要素,提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文化內涵,打造文旅融合綜合服務場館。積極推進文化館、圖書館進景區,充分發揮群眾文藝團隊的優勢,在玄武湖公園打造“幸福南京人”系列演出季。
14.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績效管理水平。用好“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管理系統”,及時掌握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開展情況,加強日常管理,通過數據分析評估,提高公共服務管理水平、促進公共服務效能提升。
(二)繁榮藝術精品創作
15.抓好文藝精品創作。以爭創省文華獎為目標,充分發揮南京藝術基金的引導作用,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抗擊新冠疫情等主題,加大對重大主題藝術創作生產的扶持和獎勵力度,努力推出一批唱響主旋律,謳歌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體現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
16.傳承書畫藝術文脈。加快推進南京書畫院和金陵美術館資源整合,開展“名師帶徒”工程,傳承金陵畫派藝術文脈,培養一批高水平書畫藝術家,創作一批高質量的書畫精品。
17.提升藝術小學品牌。堅持精品意識和創新意識,加強舞蹈、聲樂、器樂等精品節目的創作,力爭在全國、全省大賽中獲獎。積極舉辦兒童藝術展演,開展對外交流活動,提升“小紅花”品牌的影響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育教學組織構架,抓好基礎教育,做好學生的輸出工作,全面提升辦學綜合實力。
(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
18.統籌好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有序推進省級以上文保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科學編制南朝陵墓及石刻、大報恩寺遺址、中山陵園、雨花臺烈士陵園等國保單位的保護規劃;重點推進國民大會堂舊址、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辦事處舊址(17號)、總統府、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金陵大學舊址、秦淮民居群——劉芝田故居、江南水泥廠等文保單位的修繕工程。繼續推進南京官窯山明代官窯遺址公園建設,啟動西街(越城、長干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方案及博物館規劃設計。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做好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工作。
19.繼續優化考古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土地收儲考古前置機制,全面實現“凈地入庫”目標。繼續擴大開放市域內考古市場,按照招標規范引進有資質考古隊伍,滿足城市建設發展中“先考古、后用地”的需要。有序推進全市開發區文物資源區域評估工作,探索在已劃定的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基礎上,進一步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深化地下文物保護措施。積極推動南京官窯山明代官窯遺址申報“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積極推進聯合申遺工作。加強與“海絲”申遺聯盟城市間交流與合作,深化“海絲”遺產價值研究,配合“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辦好“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文物展,持續推進“海絲”申遺點環境整治、展覽提升工程。充分發揮南京牽頭城市組織協調作用,進一步明確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的申報范圍,深化城墻價值研究,完善申遺文本,籌備召開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第八次工作會議。
21.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加強非遺項目分類保護和隊伍建設,強化項目和傳承人管理,進一步完善保護傳承體系建設;加強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進數字化記錄工程,加強宣傳和展示,打造南京市非遺文創展示中心和非遺體驗中心;成立南京市非遺保護協會,評選南京非遺保護傳承優秀案例。
(四)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市場繁榮
22.辦好一批品牌文旅節慶活動。以南京文化旅游節為引領,提升品牌節慶的文化內涵和市場活力;整合全市節慶資源,推出四季特色活動,提升市民和游客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有效拉動和繁榮南京文化旅游市場。繼續辦好南京文化藝術節,突出時代主題,打造城市特色,持續放大品牌效應。
23.推進一批拳頭文旅項目建設。突出“一山兩水一城墻”、紫東板塊、大運河文化帶和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重點推進江蘇園博園、南捕廳—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金牛湖—冶山旅游度假區、老山龍之谷綜合館、牛首山金陵小鎮、棲霞山文化旅游度假區、棲霞國際郵輪綜合項目、華僑城歡樂谷等重點項目建設,力爭2∽3個項目建成開放。以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點為重點,提升紅色文博場館、旅游景區的業態功能,打造紅色旅游經典線路。
24.提升一批景區度假區品質。大力推進旅游景區質量管理提升專項行動,嚴格景區管理標準化,推動景區管理提檔升級和退出機制。推進玄武湖景區、牛首山文化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國防園景區、平山森林公園景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啟動高淳慢城旅游度假區申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25.培育一批鄉村旅游精品。圍繞鄉村振興和富民增收目標,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融合,提升鄉村旅游品牌和品質。指導符合條件的鄉村旅游村申報全國和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培育一批星級鄉村旅游民宿,扶持房車營地等旅游新業態發展。繼續開展“市民游鄉村,感受新南京”活動,進一步優化鄉村旅游直通車線路。
(五)發展壯大文化和旅游產業
26.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強化園區載體平臺建設,提升空間承載能力,加強市級文化產業園區規劃和認定管理,推進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
27.培育一批特色文旅產業。繼續發揮各級各類文旅產業專項資金的引導扶持作用,塑造南京特有的文化IP,重點培育創意設計、動漫游戲、影視演藝、傳媒娛樂、數字內容、文旅商品、藝術品經營等龍頭骨干企業,推進紅色旅游、會獎旅游、房車自駕、低空飛行、康養醫療、工業旅游等融合產業發展。
28.拓寬文旅產業投融資渠道。加強與財政、金融等部門聯合,發揮金融杠桿作用,推動文旅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做好與“寧創貸”政策銜接,推進文化金融服務平臺與“寧創貸”平臺對接,服務全市中小微文化旅游企業,不斷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壓力。
29.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產業鏈招商,健全招商工作機制,提升招商質量,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等多種措施,積極開展定向招商,精準招商,引進一批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和產業鏈企業。
(六)提高智慧文旅服務水平
30.提高智慧文旅服務水平。全面啟動文化旅游大數據平臺(智慧文旅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市區兩級數據平臺協同發展,構建市級文旅政務服務總樞紐,實現市、區、企業(場館)三級平臺數據貫通。集聚文旅行業資源、服務資源與信息資源,形成全市文旅產業數據資源庫。統一文旅信息服務入口,提升用戶服務體驗,建設移動端“文化旅游服務總入口”。
(七)強化文旅行業安全管理
31.扎實開展文旅行業安全生產“十大專項行動”。在整體推進、拉網式全覆蓋排查整治的基礎上,扎實開展火災隱患、旅游包車、高風險旅游項目、文旅場所客流超載超限、大型節慶演藝活動安全、無證照經營、境外旅游安全、文物安全、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直屬單位安全等十大專項整治行動,切實提升文化和旅游行業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32.抓好重要時段安全生產工作。確實做好“春節”“五一”“十一”等重點時段以及國家、省市安全督查、安全生產月等重點專項工作,充分運用聯合檢查、重點督查、行業互查、媒體曝光、專項暗訪等方式,及時消除安全隱患,促進安全措施落實,確保市場“安全、秩序、質量、效益”的統一。
(八)規范文化和旅游市場秩序
33.提高市場監管水平。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規范市場執法行為,提高市場監管效能。不斷完善文旅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和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做好“黑名單”管理工作。加強全國旅游監管服務平臺推廣應用,對旅游客運車輛實施動態監管。加強演出票務管理平臺建設,探索營業性演出市場在線監管,防范互聯網票務交易平臺加價售票等違規行為,進一步規范營業性演出票務市場經營秩序。
34.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創新發展理念,引導星級飯店開展節能減排,積極創建“綠色旅游飯店”。繼續推行旅行社星級評定,扶持一批高星級旅行社。鼓勵演出多元發展,推動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定制類旅游演藝項目,形成多層次、多元化供給體系。加強藝術品市場規范管理,推動建立藝術品市場交易平臺和第三方鑒定機構。
35.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協調推進原區執法大隊資產劃轉工作。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場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力度,切實做好“掃黃打非”工作,周密組織“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九)提升南京城市國際影響力
36.全方位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組派文化旅游交流團組赴毛里坦尼亞、突尼斯、伊朗、俄羅斯參加“歡樂春節”演出活動;繼續實施文旅部“對非文化工作部市對口合作計劃”,組團赴非文化交流;繼續實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部省對口合作”計劃,完成與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的文化交流活動;繼續組派藝術團組赴德國參加巴伐利亞中國之夏慶典活動。
37.積極開展南京國際旅游目的地宣傳推廣。組團參加2020年尼泊爾旅游年和中國節、中國文萊旅游年、沙特文化旅游年、摩洛哥文化旅游年活動。
(十)規范廣播電視行業管理
38.嚴格廣播電視宣傳管理。聚焦主題主線,強化輿論宣傳,積極引導廣播電視媒體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抓好廣播電視節目質量提升,引導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繼續加強廣播電視宣傳管理,深入推進意識形態領域風險排查評估、分析研判和防范化解。做好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評議,嚴格貫徹落實廣播電視節目三級審查和重播重審制度,進一步規范全市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播出。
39.做好廣電公共服務工作。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實現應急廣播終端行政村全覆蓋;推進應急廣播已覆蓋區域組網連接,與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有機結合;制訂全市應急廣播運行維護工作制度。做好隧道廣播覆蓋運行維護,做好長江隧道、九華山隧道的廣播覆蓋技術升級改造工作。關停地面模擬電視,進一步完善地面數字電視技術系統和運維管理,推進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做好地面數字電視的安全播出管理工作。鼓勵區級播出機構進行高清化改造,做好市級播出機構全頻道高清化工作。
40.優化傳媒機構社會管理。繼續抓好廣播電視廣告監管,舉辦公益廣告大賽、創制培訓及審核技能競賽。加強播出機構和頻率頻道監管,抓好“縣級廣播電視節目共享平臺”的節目創制工作,推進聯合策劃、聯合制作。繼續抓好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嚴管無證傳播違規視聽節目。深化境外衛星廣播電視整治,積極做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服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