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寧夏回族自治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0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組織實施。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0月14日
(此件公開發布)
寧夏回族自治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是立區之本、強區之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提出了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殷切期望,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為我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時期,是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美麗新寧夏的關鍵期,也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以及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關于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全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就。
“十三五”以年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抓好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動能等各項工作,我區制造業呈現出新興產業加速布局、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重點行業特色鮮明的發展態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1.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制造業規模穩步壯大。
過去五年,自治區以擴大優質有效投資為抓手,推動實施國能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銀川隆基光伏15GW單晶硅棒切片、杉杉能源(寧夏)5.5萬噸鋰電池正極材料、寧夏伊利千億元奶產業鏈集群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十三五”期間,全區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兩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7.4%。2020年,全區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092.7億元、利潤總額152.2億元,較2015年分別提高了3.7%和43.9%,發展速度、效益和質量同步提升。
2.一批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創新活力顯著增強。
全區制造業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400萬噸煤制油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高效N型單晶硅棒制備、鉭酸鋰晶體晶片黑化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共享裝備鑄造3D打印技術引領行業轉型發展,中國標準動車組鋁合金枕梁、CRH380動車組用牽引變壓器等設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中俄輸氣管線特種閥門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功研制出年產2000萬噸世界最大智能綜采輸送裝備。“十三五”期間,培育國家和自治區企業技術中心98家、重點實驗室36個,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218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0家,規模以上企業有研發活動占比達到30.2%。全區R&D經費總投入強度達到1.45%,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56.11%,位于全國18位,邁入二類創新地區。
3.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鏈加快形成,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持續推動建鏈延鏈補鏈壯鏈,形成煤電—煤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單(多)晶硅—切片—電池組件—光伏電站開發,三元前驅體—正負極材料—動力電池—電池資源化利用,電石—氰胺化工—胍鹽—醫藥中間體,高端紗線—氨綸—面料—襯衫—西服,優質奶種養加一體化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鏈條。“十三五”以來,累計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1448萬噸,整治“散亂污”企業1495家,清理退出破產低效企業127家,新材料、清潔能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占比不斷提高。2020年底,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3.6%,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14.8%,高技術制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5.9%,分別比2015年提高4.6、7.5、3.3個百分點。
4.一批“行業標桿”企業脫穎而出,發展質量明顯提高。
完成規模以上企業首輪對標,涌現出64個對標標桿企業和49個對標進步企業,標桿企業產品合格率平均提升2.05%,勞動生產率平均提升27.98%,管理成本平均下降25.75%,64.44%的重點產品能耗實現下降,示范引領作用凸顯。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累計培育綠色園區10個、綠色工廠60家,寶馬興慶、格瑞化工、恒豐紡織、杉杉能源等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認定小巨人機床、東吳農化、賽馬水泥、科通新材料等74個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天地奔牛、巨能機器人、隆基硅等45家制造業行業領先示范企業,如意服裝、青龍管業等4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014家,力成電氣、共享智能裝備等23家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
5.一批優勢特色產品不斷涌現,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
在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上邁出新步伐,東方鉭業的“鈉還原鉭粉”和國能寧煤的“煤制聚丙烯”等5項產品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名單。電子信息制造領域,隆基硅單晶硅棒、硅片產能占全國市場的20%,天通銀廈400kg級工業藍寶石晶體質量全國領先。冶金有色領域,中色東方鉭絲、鉭粉產能占全球市場的60%和25%,天元錳業電解錳產能占全國市場的40%,寶馬興慶鑄造專用孕育劑等40多個品種長期占據中高端市場,碳化硅、煤基活性炭產量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0%、30%。精細化工領域,ADC發泡劑、水合肼產量分別占全國市場的80%、70%,氰胺產量占國際市場的85%。醫藥領域,啟元藥業鹽酸四環素占全球市場的60%以上,泰益欣泰樂菌素占全球市場的60%以上。
6.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加速崛起,集聚發展呈現新局面。
開發區優化改革全面推進,33個整合為22個,賦予開發區市縣級管理權限37項,4個開發區設立一級財政,7個開發區建立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及低成本化改造項目近150個,開發區承載力和吸引力不斷提高。啟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特色產業園,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雙輪驅動”,打造軸承小鎮、智能終端雙百億產業園;石嘴山市創新產業鏈培育機制,推動建設智能制造、鋰電池、長鏈聚酰胺等產業園;中衛市圍繞中化鋰電池、瑞泰科技等,推動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吳忠市以裝備制造產業為重點,打造中國自動化、配套產業和綠色精密鑄鍛三大產業園。
(二)存在問題。
1.科技創新短板明顯。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不足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0.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占比僅30.2%,相當一部分制造企業只從事生產加工,無研發投入,不引進轉化高價值科技成果。全區高校、科研院所數量少,科技創新人才緊缺,每萬人中研發人員數量僅為全國水平的1/2。
2.產業基礎相對薄弱。
產業基礎體系和基礎能力相對薄弱,優勢主導產業產業鏈供應鏈基礎不牢、水平不高,長期處在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中低端。產業鏈“鏈主”企業規模較小,對品牌建設重視不夠,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產業鏈招商引資針對性不強、成功率不高的問題依然突出。
3.新興產業培育滯后。
采掘、電力等產業仍占主導地位,制造業貢獻程度較低。2020年底,制造業增加值僅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3.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新興產業處于起步和培育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到1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5.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0個百分點,高端、高附加值產品少。

4.信息技術應用不足。
制造業企業大多仍處于信息化應用起步階段,信息化應用集中在財務和辦公系統,生產、購銷環節信息化應用程度相對較低。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分別為55.1%、51.2%、43.9%,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網絡化協同和服務型制造發展關鍵能力滯后。
5.園區發展水平較低。
開發區普遍布局分散、實力不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滯后,土地開發強度不足,利用效率偏低,土地閑置低效、批而未供現象普遍存在,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0.46,低于國家0.6的最低標準,畝均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稅收強度分別只有全國平均的36.73%、11.73%和8.9%。
6.節能降耗形勢嚴峻。
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全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5.1噸標準煤(按2015年價格計算),明顯高于周邊省份,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2倍;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2.13噸,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倍,碳排放總量呈升高態勢;固廢產生量快速增長,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僅4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面臨環境
(一)發展機遇。
1.“雙循環”發展格局拓展發展新空間。
黨中央做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我區融入國際國內大市場、大循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增強制造業對國內需求和國際需求的適配性,依托龐大國內市場,拓展海外高端市場,持續提高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2.先行區建設帶來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旨在全面推動西部地區跨越發展,加快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為我區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寄予寧夏的重大歷史使命,賦予寧夏的重大時代責任,國家支持、社會關注、人民期盼,必將促進我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制造業綠色轉型,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深度拓展期,信息、材料、能源、生物等領域技術出現群體性突破,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為我區推動電子信息、新材料、清潔能源、綠色食品等重點特色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寧夏制造“升級版”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面臨挑戰。
1.宏觀經濟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
從國際看,當下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調整,產業鏈穩定和供應鏈安全受到貿易摩擦、疫情防控等諸多威脅,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趨勢明顯。從國內看,制造業受到需求放緩、市場飽和、成本上升等影響,出現增速下滑的現象,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境外轉移,面臨供給與需求、投資與消費兩個弱循環的局面。從區內看,受宏觀環境影響,制造業市場需求不足和資金緊張的企業占比較高,企業預期不穩,對制造業項目布局和高質量發展形成明顯制約。
2.碳達峰、碳中和對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我區制造業“兩高一資”特征明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面臨著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雙重挑戰,保護生態與追趕發展的雙重壓力。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碳達峰需要在未來十年內落實。實現碳達峰要同時滿足單位GDP碳排放年度下降率大于GDP年度增長率和單位能耗的碳排放年度下降率大于能源消費年度增長率兩個必要條件。寧夏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相比中東部地區面臨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節能減排要求。
3.傳統競爭優勢弱化和周邊同質化競爭加劇。
從周邊區域看,我區與內蒙、陜西、甘肅等地區相比,電力、交通運輸、人力資源成本等條件相近,但發展空間較小,煤炭、硅石等自然資源配套能力相對不足,在大工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引進上居于弱勢地位。另一方面,我區與一些周邊地區產業類同,面臨著相同的產業轉型壓力,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均相對滯后,部分傳統產業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呈現外遷趨勢,產業承接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同質化競爭,我區制造業發展面臨突出重圍的困難。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按照自治區十二屆十二次全會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時代使命,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把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建現代新型制造業體系,扎實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建設,全面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邁進,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大程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研究制訂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健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2.創新發展、開放合作。加快創新機制改革,培育創新生態系統,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產業人才支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制造業持續創新能力;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造制造業開放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3.系統推進、重點突破。堅持系統觀念,分行業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強化制造業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系統協同,促進產業、技術、人才、金融的系統協同;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集中方向、集中項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4.需求牽引、供需聯動。圍繞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擴大有效投資牽引制造業供給,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拓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空間;優化制造業供給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強制造業對市場需求的滿足能力,實現制造業供需良性互動。
5.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保護優先落到實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推進產業低碳化、制造過程清潔化、資源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一批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特色優勢產業。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進展,產業發展水平和層次快速提升,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初步形成產業結構優化、發展動力強勁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在國際國內供應鏈價值鏈中地位顯著提高,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重要支撐。
——規模質量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3%,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利潤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形成新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制造、現代煤化工、冶金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10家以上。
——創新質量顯著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達到1.2%左右,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45%,各類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達到550個左右,在重點領域形成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家、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8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00家左右。
——結構質量持續優化。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速達到10%左右,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速達到15%左右;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和GDP比重分別達到70%和2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左右;外向型經濟穩步增長,出口額年均增長7%以上。
——融合質量長足進步。制造業數字化、服務化取得明顯進展,融合發展水平處于西北領先,新一代信息技術普遍應用,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6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8%、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60%,培育自治區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各50個以上。
——效益質量明顯提高。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5%左右;開發區畝均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稅收強度年均提高10%左右;主要制造業產品質量標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制造業企業達到30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5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達到10個以上。
——生態質量不斷改善。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形成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市場化機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累計下降18%、10%,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18%,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43%以上。
自治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主要預期指標
|
類別 |
指標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速(%) |
|
規模 質量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
4.3 |
— |
7 |
|
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速(%) |
5.4 |
— |
13 |
|
|
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利潤增速(%) |
16.9 |
— |
10 |
|
|
千億產業集群數量(個) |
1 |
4 |
— |
|
|
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數量(家) |
7 |
10 |
— |
|
|
結構 質量 |
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
63.6 |
>70 |
— |
|
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17.4 |
>25 |
— |
|
|
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 |
14.8 |
>25 |
— |
|
|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
5.9 |
10 |
— |
|
|
制造業投資增速(%) |
0.2 |
— |
10 |
|
|
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 |
23.2 |
— |
15 |
|
|
制造業貨物出口額增速(%) |
— |
— |
6 |
|
|
創新 質量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 |
0.84* |
1.2 |
— |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 |
30.2* |
45 |
— |
|
|
各類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個) |
約[450] |
約[550] |
— |
|
|
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家) |
約[250] |
約[400] |
— |
|
|
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家) |
約[70] |
約[150] |
— |
|
|
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家) |
約[1000] |
約[1400] |
— |
|
|
融合 質量 |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 |
55 |
65 |
— |
|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 |
50 |
68 |
— |
|
|
生產設備數字化率(%) |
43.9 |
60 |
— |
|
|
自治區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個) |
[74] |
[200] |
— |
|
|
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 |
[40] |
[100] |
— |
|
|
效益 質量 |
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 |
— |
— |
5 |
|
開發區畝均投資強度(萬元/畝) |
219.97 |
— |
10 |
|
|
開發區畝均產出強度(萬元/畝) |
102.69 |
— |
10 |
|
|
開發區畝均稅收(萬元/畝) |
4.03 |
— |
10 |
|
|
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制造業企業(家) |
— |
[3000] |
— |
|
|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家) |
[23] |
[50] |
— |
|
|
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個) |
[5] |
[10] |
— |
|
|
生態 質量 |
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
1.1 |
比2020年累計下降18% |
— |
|
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2 |
比2020年累計下降10% |
— |
|
|
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 |
5.58 |
比2020年累計下降18% |
— |
|
|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
85 |
90 |
— |
|
|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42 |
43 |
— |
注:[ ]表示累計數、*表示2019數據。
(四)空間布局。
根據全區“一帶三區”的總體布局,對全區資源配置及重點產業發展方向進行統籌協調與優化調整,形成“一帶兩軸、一核四區多節點”為支撐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帶兩軸。以黃河沿線城市和產業園區為支撐,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依托“十”字型高鐵網,聯動城鎮改造和新區開發,強化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功能,積極培育新經濟新業態,促進區域經濟融合暢通、循環發展。
一核心四片區多節點。一核心即以銀川市為核心打造制造業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聚焦先進制造和生產性服務布局,集聚全區優勢資源,推動經濟金融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高端服務業發展中心建設,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對各地的輻射效應,帶動全區制造業升級進位。四片區即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太陽山開發區、鹽池工業園區、金積工業園區、青銅峽工業園區等為一體的支柱產業優化提升區,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新材料、清潔能源、綠色食品、現代紡織、裝備制造等產業;以石嘴山市為重點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區,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冶金、電石化工等產業;以中衛市為重點的新興產業創新試驗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清潔能源等產業;以固原市為重點的綠色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綠色食品、清潔能源等產業。多節點即以開發區為重點,充分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和發展特色,集聚各類要素,推動先進制造業向優勢區域、高能級平臺集中,形成主導產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制造業產業集群,打造帶動全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四、發展重點
(一)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
突出發展重點,集中優勢資源,推動優勢主導產業向產業鏈兩端、價值鏈高端延伸拓展,培育形成千億級新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等產業集群和500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全面提升優勢主導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1.新材料。
發展思路:立足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條件,積極構建以“龍頭企業+研發機構+配套企業”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沿黃城市群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發及創新發展核心區,形成銀川市光伏和電子信息材料、石嘴山市碳基和電池材料、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化工新材料等3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以鉭鈮鈹鈦稀有金屬、鋁鎂合金、特殊合金為主的高性能金屬材料,以高分子材料、電子化學品、高性能纖維、特色精細化工為主的化工新材料,以碳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為主的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以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為主的電池材料,開展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動新材料向高純度、高強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產業。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建成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研發和制造高地。
實現路徑:
——高性能金屬材料。圍繞稀有金屬、鋁鎂合金、特殊合金等金屬材料,積極拓展下游新應用領域,加快推進金屬材料向精深加工延伸發展,推動軍民技術成果的雙向轉移及產業化,打造全國金屬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化基地。
|
專欄1 高性能金屬材料 |
|
(1)稀有金屬材料 |
|
主要產品:集成電路用12英寸高純鉭靶材、高壓高可靠電容器用鉭粉、生物醫療用鉭材料、化工防腐用鉭涂層、粒子加速器用高純鈮材、低溫超導用鈮鈦合金、鉭鈮特種合金涂層、艦船用大規格鈦及鈦合金、5G通訊用高純鈹銅箔帶材、航空航天用鈹鋁合金、稀土磁性材料等。 重點園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重點項目: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鈹鋁合金、寧夏中色新材料有限公司納米銀粉、寧夏德運創潤鈦業有限公司年產300噸高純鈦、寧夏紅日東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4000噸高品質鈦合金粉、寧夏君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250噸新型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石嘴山市鉑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鉑鈀金新材料等項目。 |
|
(2)鋁鎂合金材料 |
|
主要產品:精鋁、高性能鋁合金板錠、高性能變形輕合金和鑄造輕合金材料、軌道交通鋁合金型材、汽車車身鋁板及鍛件、車用輪轂、車用鋁鎂合金重力鑄件、大規格車廂鋁材、電子信息用鋁材。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銅峽工業園區、中寧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創新材料高性能鋁及鋁合金加工、寧夏維爾鑄造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汽車(變速箱用)鋁鎂合金重力鑄件、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葉片、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枕梁制動盤、軸箱、變速器箱體)、特高壓輸配電關鍵鋁合金零部件等項目。 |
|
(3)特殊合金材料 |
|
主要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發動機、飛機起落架、火箭殼體、核能電力裝置、半導體芯片、裝備用管閥件等領域的耐高溫、高強度、高耐蝕等特種合金材料。 重點園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寧夏平羅工業園區、寧夏中寧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翼通實業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純錳合金、寧夏科通冶金工貿有限公司4.5萬噸特種合金、昇力恒(寧夏)真空科技股份公司年產1000噸高性能合金材料VAR生產線等項目。 |
——化工新材料。發揮我區現代煤化工、氯堿化工原料優勢,加快向下延伸發展高分子材料、電子化學品、高性能纖維、特色精細化工等化工新材料,不斷提升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提高優勢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話語權。
|
專欄2 化工新材料 |
|
(1)高分子材料 |
|
主要產品:多牌號高性能烯烴、抗沖共聚聚丙烯、特種樹脂、氯化聚氯乙烯、合成橡膠、可降解塑料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青銅峽工業園區、固原經濟開發區。 重點項目:中石化寧夏能化甲醇后續產業鏈延伸(EVA、VAE、PBAT、PVB、PBT、TPVA、HDPE、ABS、MMA、丙烯酸酯、高吸水性樹脂SAP)、蘇州巨峰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000噸覆銅板專用絕緣樹脂、5000噸水溶解性環氧樹脂,寧夏清研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特種工程塑料及2000萬方高端膜、寧夏博遠橡膠有限公司特種合成橡膠、寧夏安慧化學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及精細化工產品、寧夏永潤新材料有限公司光學材料和特種塑料等項目。 |
|
(2)電子化學品 |
|
主要產品:LED/OLED/Micro-LED等液晶顯示材料、光穩定劑、光引發劑、光刻膠、蓄電池酸、電子級酸等、光學膜材料、電子特氣。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重點項目:中星顯示材料600噸/年屏幕顯示材料及功能定制產品、寧夏沃凱瓏新材料有限公司受阻胺光穩定劑(HALS)系列產品產業化、寧夏盈氟金和科技有限公司2萬噸/年電子級氫氟酸、惠農區光敏材料產業園及院士成果產業化基地、寧夏中泰富瑞科技有限公司電子級酸、寧夏柏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電子化學品、寧夏中匯化工有限公司高純及電子產品試劑、安瑞森(寧夏)電子材料有限公司電子級高純試劑、中石化寧夏能化1.8萬噸/年PVB膜、2000萬平米/年PVA光學膜、恒昌科技新材料1200噸/年聚酰亞胺膜、永利新能源20萬噸/年電子級草酸、中能新材料太陽能熱媒新材料及功能性化學品等項目。 |
|
(3)高性能纖維 |
|
主要產品:月桂二酸、聚酰胺、尼龍66系列、芳綸聚合單體、對位芳綸、氨綸、聚酰亞胺、聚丙烯腈碳纖維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衛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恒力生物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5萬噸/年月桂二酸,寧夏寧東泰和新材有限公司綠色差別化氨綸智能制造、6000噸高性能對位芳綸,寧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萬噸/年尼龍66及2.5萬噸/年中間體、寧夏豐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000噸/年芳綸聚合單體、寧夏恒利集團科技有限公司6萬噸環保型生物基纖維、曉星氨綸(寧夏)有限公司年產36萬噸氨綸、30萬噸聚四氫呋喃(PTMG)氨綸原料等項目。 |
|
(4)特色精細化工 |
|
主要產品: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聚合物助劑、胍鹽系列、肌酸、鹽酸二甲雙胍、飼料蛋白、氯化石蠟、硅烷偶聯劑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衛工業園區、寧夏平羅工業園區、中衛工業園區、青銅峽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丹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粗酚分離及酚系衍生物等高分子功能助劑、寧夏峰盛科技有限公司熒光增白劑及中間體、寧夏鳴川聚力科技有限公司聚合物助劑、寧夏寧聚油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油田材料生產、寧夏仁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引發劑系列產品及乙醛肟和過氧化氫、中科易工(寧夏)催化材料有限公司無汞催化劑、利安?。ㄖ行l)4000噸/年高分子功能助劑及6000噸/年高分子功能助劑、寧夏恒康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5000噸鹽酸二甲雙胍原料藥(二期),寧夏太康藥業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鹽酸二甲雙胍原料藥及年產2000億片鹽酸二甲雙胍片生產線、年產10000噸肌酸技術改造、寧夏福泰硅業5萬噸硅烷偶聯劑和1萬噸納米二氧化硅(二期)等項目。 |
——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推動碳基、新型建筑材料等領域加快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研發推廣,向高端、節能環保、特種應用領域轉變,打造國內最大的碳基材料生產基地和新型建筑材料集聚區。
|
專欄3 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 |
|
(1)碳基材料 |
|
主要產品:碳化硅微粉、氮化硅結合碳化硅耐火材料、電子陶瓷、碳化硅高技術陶瓷以及陶瓷基復合材料、高技術陶瓷增材制造、大尺寸高純高導電石墨電極、新型高爐炭磚、石墨陰極、脫硫/脫硝/脫汞及特種凈水/凈氣等高品質活性炭、活性炭纖維等。 重點園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夏平羅工業園區、青銅峽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碳谷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碳基材料高新技術循環經濟產業園、寧夏和興碳基材料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碳化硅粉體及制成品等項目。 |
|
(2)新型建筑材料 |
|
主要產品:低輻射鍍膜(Low-E)玻璃、超白玻璃、太陽能基板玻璃等優質浮法節能玻璃和功能性玻璃,新型墻體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裝飾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等。 重點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鹽池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恩威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000噸納米絕熱材料、寧夏巨拓實業有限公司石膏裝飾材料等項目。 |
——電池材料。圍繞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積極引入發展上下游配套產業,打造全國重要的鋰離子電池材料生產基地。
|
專欄4 電池材料 主要產品:高鎳低鈷三元材料、磷酸鐵鋰、錳酸鋰、富鋰錳基等新型鋰離子電池前驅體及正極材料,人造石墨、硬/軟碳、碳硅復合等負極材料,電池隔膜、電解液、固態電池關鍵材料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衛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漢堯石墨烯儲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鋰離子電池三元前驅體、石墨烯三元正極材料及導電漿料,寧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41萬噸鋰電材料、杉杉能源(寧夏)有限公司5.5萬噸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寧夏中化鋰電池材料有限公司3萬噸鋰離子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及前驅體、寧夏濱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磷酸10萬噸電池級磷酸鐵、寧夏泰興新能源光伏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及石墨化、寧夏博澳能源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鋰電池電解液等項目。 |
——前沿新材料。緊盯國內外發展趨勢,在石墨烯、生物基材料、新型半導體和納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引進,著力提升研發水平,加快產業化進程,不斷拓展石墨烯等前沿材料應用領域,打造具有新亮點、新優勢的前沿新材料產業集聚區。
|
專欄5 前沿新材料 主要產品:通用型石墨烯薄膜、高透型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低阻石墨烯復合薄膜、大尺寸石墨烯單晶、半導體基材石墨烯單晶、專用型石墨烯粉體和漿料、石墨烯改性材料、生物基1,4-丁二醇、環氧氯丙烷和聚乳酸(PLA)、PBS等生物衍生材料、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寧工業園區、寧夏平羅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墨工科技有限公司高純石墨烯生產應用、漢堯石墨烯鋰離子電池石墨烯三元正極材料及導電漿料、寧夏神州輪胎有限公司石墨烯大飛機輪胎、中鋼新型材料(寧夏)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特種石墨產能、大華(銀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0萬片三維可純塑醫用高分子板等項目。 |
2.清潔能源。
發展思路:堅持清潔能源產業一體化配套發展的原則,圍繞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以國家首個新綜合示范區為載體,以暢通產業鏈循環為重點,壯大清潔能源制造配套能力,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全鏈條發展。統籌規劃優化產業布局,打造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光伏制造,銀川市、吳忠市、中衛市風機制造,寧東基地氫能制備、儲運、應用,石嘴山市、寧東基地儲能及電池材料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光伏制造居行業領先水平,風電制造能夠支持區內及周邊資源開發,氫能、儲能及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突破,力爭清潔能源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實現路徑:積極對接引進工業硅、多晶硅項目,鼓勵光伏制造龍頭企業擴大單晶硅、切片、電池等主導產品生產規模,布局組件生產項目,提高生產線智能化水平,加強光伏生產設備、配套設備、輔材耗材、光伏檢測及運維設備的創新研發和產業化,形成以光伏硅材料為核心,輔材耗材和配套設備企業集聚發展的全產業鏈體系。積極引進國內風電主機龍頭企業投資建廠或與本地企業聯合開展總裝合作,引導本地鑄造、設備制造、電氣等企業與主機企業配套,重點發展塔筒、減速器、大型鑄件等關鍵零部件和配套設備制造,做好周邊風電項目安裝服務及運維。大力推進光熱、地熱能、生物質能、氫能等清潔能源一體化發展,加快微電網、光熱、熱泵、大規模儲能等關鍵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布局智能型變壓器、智能逆變器、高效熱泵、大規模儲能等高端清潔能源裝備制造。依托區內低成本氫源,打造氫能產業基地,推進氫能制取、儲存、運輸、應用一體化發展,實施綠氫制備與冶金、化工等耦合聯產試點示范項目。積極引進電動汽車、氫能重卡、充電樁及配套零部件項目,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氫能交通示范應用。
|
專欄6 清潔能源制造 主要產品:光伏設備、硅料、多晶硅、硅棒/錠、晶硅切片、電池、導電銀漿、超薄晶硅薄膜、組件及輔助材料,風機關鍵零部件、光熱設備、逆變器、儲能設備、充電樁、智能變壓器、氫能制備應用、新能源技術服務等。 重點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衛工業園區、中寧工業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吳忠金積工業園區、中衛市海興開發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太陽山開發區。 重點項目:銀川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5GW單晶硅棒和15GW切片項目、寧夏隆基樂葉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GW單晶電池、矽盛光電(寧夏)有限公司4GW單晶硅、寧夏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50GW(G12)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智能工廠及相關配套產業、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太陽能電解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范、中國建材集團年產100兆瓦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生產線、銀川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精密減速器研發生產、中環高科電纜(寧夏)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環保鋁合金電纜制造、上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10GW逆變器生產線建設、東方電氣自動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清潔能源全產業鏈、東方希望集團光伏新材料一體化項目、國能集團可再生氫碳減排示范區、輸氫及氫能綜合利用、氫動力整車生產制造、氫燃料電池車輛運營平臺、國電投寧夏能源鋁業可再生能源制氫、百川新材料5GW/年儲能電池、江蘇潤陽新能源10萬噸/年高純多晶硅和5GW高效電池等項目。 |
3.綠色食品。
發展思路:立足農業資源稟賦,充分利用自治區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政策機遇,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一批從原料基地到終端消費品的綠色產業鏈,形成協作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通過引進龍頭、存量合作、技術升級和規模擴張,集中力量打造縣區綠色食品加工集聚區,著力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加工企業,重點發展糧油制品、畜禽肉類、乳制品、葡萄酒、枸杞、果蔬加工等綠色食品加工。加大食品綠色加工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完善綠色食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加快培育綠色食品品牌文化,深化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行動,打造綠色食品區域公共品牌,提升“寧”字號綠色食品品牌影響力。到2025年,綠色食品加工產值達到1500億元,建成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
實現路徑:
——枸杞深加工。充分發揮寧夏枸杞道地產區優勢,積極推進枸杞深加工標準制定,支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加強“藥”字號、“健”字號及“枸杞+”等功能性藥食同源產品研發,重點發展枸杞保健食品、藥品、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
專欄7 枸杞深加工 主要產品:枸杞飲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藥品、化妝品等。 重點園區:賀蘭工業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寧工業園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百瑞源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枸杞原漿生產線、寧夏沃福百瑞枸杞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產20000噸枸杞深加工、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寧夏生產基地、寧夏伊頓有限公司枸杞速溶粉生產基地、湖北中鑫生物公司年產500噸專業植物提取精制、寧夏伊莎食品枸杞速溶粉、寧夏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全植物提取的枸杞維生素能量飲料等項目。 |
——葡萄酒釀造。深化葡萄酒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酒莊基地一體化經營、酒莊酒發展模式,加強釀造關鍵技術研究,增加多元產品供給,打造兩大優質原料基地(優質干白、干紅原料基地),做強5大酒莊集群,培育20家龍頭酒莊企業和10個世界級葡萄酒品牌。圍繞葡萄酒產業所需裝備、橡木桶、酒瓶、包裝等,提升本地配套生產能力,支持企業利用籽油、皮渣等副產物開發高附加值衍生產品。
|
專欄8 葡萄酒釀造 主要產品:紅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酒等。 重點地區:賀蘭縣金山試驗區、西夏區鎮北堡、農墾玉泉營、青銅峽市鴿子山、紅寺堡區肖家窯、同心縣羅山東麓葡萄酒特色小鎮。 重點項目:寧夏朗婓同得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朗婓國際葡萄酒產業園、寧夏洪新商貿有限公司葡萄酒瓶軟木塞加工及酒標酒瓶銷售、寧夏成功紅黛墨酒莊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葡萄酒產業綜合體、上海植城投資有限公司圖蘭朵葡萄酒小鎮、青銅峽市鴿子山中法葡萄酒莊集群示范區等項目。 |
——乳制品加工。堅持將全產業鏈奶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加大乳制品加工企業“內培外引”力度,全面支持乳制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大投入、擴大產能、精深加工,建設世界一流乳制品加工園區。支持乳制品加工企業調整優化產品結構,開展營養健康、加工技術、包裝技術、食品安全風險、高端產品設計等研究應用,重點發展高端液態奶、配方奶粉、酸奶、奶酪、黃油等精深加工乳制品。
|
專欄9 乳制品加工 主要產品:高溫低溫液態奶、配方奶粉、酸奶、奶酪、黃油等。 重點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平羅河東乳制品深加工專業園建設、甘肅燎原集團西夏乳業有限公司乳制品生產、寧夏雪泉乳業有限公司液態奶生產、寧夏億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乳制品深加工三期擴建、寧夏聚牧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奶粉、蒙牛乳業靈武乳制品加工、蒙牛乳業(銀川)有限公司利樂包250S新增生產線改造、寧夏夏進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年產15000噸奶粉、寧夏伊利乳業有限公司液態奶升級改造等項目。 |
——牛羊肉制品。堅持“優質+高端”雙輪驅動,推廣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區域公共品牌核心競爭力。培育引進屠宰加工龍頭企業,支持引進現代冷鮮加工工藝、設備,提高分級加工、分割包裝比重,積極開發速凍調理食品、高端熟食制品、休閑功能食品等深加工產品,開展骨、血、內臟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
專欄10 牛羊肉制品 主要產品:冷鮮肉、熟食、速凍調理品、休閑食品。 重點園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固原經濟開發區、鹽池縣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固原融僑(豐霖)肉牛屠宰及加工、水發浩海牧業有限公司10萬頭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鹽池縣灘羊產業發展集團肉類精深加工等項目。 |
——農副產品加工。以優勢特色農業為重點,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推進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協調發展。優質糧食產業鼓勵發展優質大米、營養方便米制品、專用粉、營養強化粉,開發特色小雜糧、高端胡麻保健油脂,推進傳統主食工業化發展。果蔬產業重點發展冷凍干燥、生物保鮮、即食健康系列產品及功能性飲品。積極開發生物保健品、食品添加劑等高附加值產品。
|
專欄11 農副產品加工 主要產品:優質糧油、特色小雜糧、脫水蔬菜、生鮮食材、功能飲品、生物保健品、食品添加劑等。 重點園區:賀蘭工業園區、寧夏固原經濟開發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青銅峽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吳忠市國海糧油有限公司亞麻籽油智能化精煉生產車間及關鍵裝備技術的改造與研發、寧夏六盤珍坊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亞麻籽(胡麻)產業融合、寧夏君星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亞麻籽深加工、上海北連生物食品添加劑暨生物科技健康產業基地、寧夏環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蕎麥大健康產業園、寧夏綠康農業有限公司蔬菜加工、寧夏塞外香食品有限公司產業園二期、中樺雪面粉及面食制品生產等項目。 |
4.現代煤化工。
發展思路:推動煤化工向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促進產業共生耦合,構建高效率、低排放、清潔加工轉化利用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到2025年,全區現代煤化工產值力爭達到1500億元。
實現路徑:推動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與吳忠太陽山開發區一體化發展,打造千億級煤化工產業集群,高水平建設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加強與國際國內化工巨頭合作,實施煤制油質量效益提升工程,重點圍繞α-烯烴、油蠟產業鏈,延伸發展高碳醇、烷基苯、費托蠟、潤滑油等下游高端產品。深入開展煤制烯烴等現代煤化工產業技術升級,高水平建設煤制乙二醇、氨綸芳綸等項目,探索乙二醇與PTA協同共進,積極開發多牌號煤基烯烴,適時開展煤制芳烴工程化示范。推進現代煤化工與煤電、石油化工、氯堿化工、現代紡織、清潔能源等產業耦合聯產,延伸發展高端樹脂、工程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和精細化工產品等下游高端產業。
|
專欄12 現代煤化工 主要產品:高附加值高性能聚烯烴、高端樹脂、高性能工程塑料、特種橡膠、合成纖維、多元醇、高碳醇、費托蠟、合成潤滑油、高端精細化工產品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吳忠太陽山開發區、鹽池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國能寧煤GTL基礎油、聚甲醛,寧夏寶廷新能源有限公司煤焦油及低碳烷烴循環利用、寶豐集團現代煤化工用能系統優化提升工程、寶廷新能源煤焦油及低碳烷烴循環利用項目用能系統優化提升工程、中石化長城能源煤基多聯產用能系統優化提升工程等項目。 |
5.裝備制造。
發展思路:按照“專、精、特、新”的發展方向,積極推動裝備制造業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以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帶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裝備制造產業價值鏈。到2025年,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力爭達到500億元,形成沿黃經濟帶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實現路徑:依托特色產品優勢,培育形成高端鑄造、數控機床、儀器儀表、礦山機械等高端裝備制造上下游產業鏈基本配套的產業集群。同時,引導電工電氣、軌道交通軸承、工業機器人、現代農業機械、煤化工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加快表面處理、機加工、材料熱處理等補鏈項目建設,提高產業本地配套能力。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鞏固礦山機械、大型鑄件、儀器儀表、數控機床等行業技術領先地位和市場占有率,推動產品向高端升級、向智能轉型,突破液壓泵、操作閥、控制器等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水輪機葉片鑄鋼件、軌道交通零部件、新能源裝備、高性能輪胎等規模生產,大力開發儀器儀表高端智能控制閥國產化替代產品,加快推進大型臥式加工中心量產,打造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高端產品。
|
專欄13 裝備制造產業 主要產品:大型鑄件、數控機床、煤機裝備、儀器儀表、智能控制閥、軌道交通軸承、小微型軸承、工業機器人、農機產品等。 重點園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青銅峽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3D打印產業園建設、寧夏億眾鑫達機械加工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煤礦機械設備及配套產品、寧夏銀星吳忠儀表流體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年產20萬件高端精密金屬零件、寧夏金智智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5000臺數控機床智能制造、寧夏泰坦機器人有限公司智能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新松機器人產業發展(銀川)有限公司物流及特種機器人智能制造、科新重裝(寧夏)化工設備有限公司大型化工設備制造生產線、舍弗勒(寧夏)有限公司200mm-800mm風電滑動軸承、寧夏新大眾機械有限公司智能全混合日糧機數字化生產線、寧夏朗盛精密制造技術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高端裝備承壓合金材料等項目。 |
以改造提升為抓手,以增量調存量,推動化工、冶金、現代紡織、有色、建材、醫藥等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形成千億冶金產業集群和化工、紡織、有色等一批百億級產業集聚區,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1.化工產業。
發展思路:積極應對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產能優化布局發展的新形勢,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綠色安全的化工園區(集中區),推動電石化工、氯堿化工、石油化工等集聚化、綠色化發展。到2025年,化工產業(不含現代煤化工)產值規模達到800億元。
實現路徑:延伸發展氯堿及電石化工,持續提升裝備水平,鞏固ADC發泡劑、戊二醛等產品市場優勢,持續向下游發力,擴面發展氰胺及PVC、PVA下游多元化產品,培育發展乙炔化工、氯化工下游終端產品,開展電石渣和電石爐尾氣綜合利用。控制發展石油化工,依托現有煉油、大化肥等基礎優勢,穩定總量,提高裝置開工率,積極發展基礎有機原料、工程塑料、纖維材料、生物環??山到獠牧系雀叨耸苌a品。搶抓已探明2個千億方級大氣田歷史機遇,積極發展天然氣精深加工,推動天然氣化工與石油化工、煤化工融合發展,推廣LNG-BOG低溫提氦裝置,打造國內氦氣工業基地。
|
專欄14 化工產業 主要產品:電石、乙炔、PVC、ADC發泡劑、戊二醛、單氰胺、雙氰胺、汽油、柴油、液化天然氣、農藥及中間體、染料及中間體、化工原料及中間體等。 重點園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寧夏平羅工業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青銅峽工業園區、固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吳忠太陽山開發區、鹽池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寧夏金昱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搬遷項目(一期、二期)、寧夏信廣和有限公司芳綸原料、寧夏蘇融達化工有限公司農藥中間體、寧夏偉創藥業有限公司精細化學品、寧夏奧卡化工有限公司甘露醇、寧夏海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溴代化合物及其下游衍生產品、寧夏深燃眾源天然氣有限公司二期日處理200萬方液化氣項目、寧夏天利豐能源利用有限公司40萬噸液化天然氣聯產100萬方高純氦氣、寧夏新珂源能源利用有限公司二期日處理50萬方液化氣、寧夏一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農業原料藥及中間體、寧夏永農生物科學有限公司高效農藥原藥及中間體、寧夏納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000噸/年農藥(殺蟲劑)及中間體、吳忠領航生物藥業有限公司21000噸新型原藥及農藥制劑(二期)、寧夏天澤化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32萬噸精細化學品,寧夏農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9000噸精細化工產品及3600噸降糖藥物、脲酶抑制劑等項目。 |
2.冶金產業。
發展思路:堅持優化存量和控制增量相結合,大力實施技術升級改造,提升冶煉裝備技術,大力降低用能成本,推廣循環經濟模式,推進產品多元化發展。到2025年,冶金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形成西北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冶金爐料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金屬錳生產研發基地。
實現路徑:嚴控鋼鐵總量,推動鋼鐵企業技術改造升級,重點發展特種鋼、優質鋼及深加工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大力發展成型鋼筋,完善加工配送網絡,提升產業競爭力。嚴格執行鐵合金產能置換,支持企業聯合重組,加快裝備密閉化、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堅決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硅鐵、硅錳等普通合金材料節能降耗,提高硅系、錳系、稀土合金等特殊多元合金生產比重,保持鐵合金行業競爭優勢。充分發揮電解金屬錳產能優勢,圍繞縱向延伸、橫向耦合,推進低硒錳片、脫氫錳片、低氧化錳片等高技術產品產業化,積極開發高純硫酸錳、高錳酸鉀、錳酸鋰、鋰離子電池等涉錳產品,加快海外錳礦資源投資開發,加強金屬錳廢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嚴格控制焦化產業規模,實施煉焦裝備大型化改造,推進焦化企業清潔生產,促進“焦”“化”并舉,構建特色焦化產業鏈。
|
專欄15 冶金產業 主要產品:普鋼、特鋼及制品,硅系、錳系鐵合金,金屬錳及涉錳產品,焦炭、蘭炭及煤焦油深加工產品等。 重點園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衛工業園區、中寧工業園區、吳忠太陽山開發區。 重點項目:寧夏建龍龍祥鋼鐵有限公司雙高線改造、球團提升改造、燒結提升改造工程,寧夏興華鋼鐵有限公司鋼鐵產能置換升級改造、棒材和異型材軋鋼生產線等項目。 |
發展思路:加快產業優化升級,以新科技引導企業實現智能化生產,以新技術提升產品檔次滿足高端市場需求,推廣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終端應用+循環利用”銜接發展模式,通過上下游聯動實現資源高附加值利用。到2025年,有色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
實現路徑:依托青銅峽鋁業、寧創新材料電解鋁資源,持續引進電解鋁深加工項目,重點發展高性能鋁板帶、鋁擠壓材、管材及鋁合金制品,支持廣銀鋁業、青鋁科技等企業加大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鼓勵寶勝線纜、今飛輪轂等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依托太陽鎂業等龍頭企業,提升金屬鎂冶煉技術裝備水平,發展大規格工業型材及結構件等高技術產品,推動鎂渣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充分發揮國家級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地域優勢,合理發展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再生鋅等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加快廢舊有色金屬機械化拆解預處理技術應用,鼓勵發展粉末冶金、3D打印等先進制造,實現有色金屬的循環、規范和高值利用。
|
專欄16 有色產業 主要產品:電解鋁、金屬鎂、再生銅、再生鉛、再生鋅,有色金屬板帶、型材、桿管及制品等。 重點園區:青銅峽工業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吳忠太陽山開發區、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重點項目:寧夏太陽鎂業有限公司盾鎂電熱法鎂合金生產線、寧夏晨宏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再生鉛資源化利用、青銅峽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鋁材深加工等項目。 |
4.現代紡織。
發展思路:圍繞羊絨、棉紡、亞麻、化纖等行業,做強存量、做優增量、做大總量,形成以羊絨、棉(毛)紡、亞麻、化纖及特種纖維、面料、針紡織品、服裝制造共同發展的格局,構建以科技和品牌為引領的先進現代紡織產業體系。到2025年,現代紡織產業產值力爭達到200億元以上。
實現路徑:積極化解羊絨產業風險,引進戰略投資者重組榮昌集團、嘉源集團,進一步盤活靈武羊絨產業園的相關資產,重振羊絨產業。完善和延伸棉紡、色織、面料、家紡、針織成衣、襯衫、西服等產業鏈條,引入上下游產業配套項目,打造全產業鏈條。推進化工產品與紡織用化纖原料的上下對接和轉承項目,加快氨綸、芳綸、聚酯纖維和聚酰胺纖維等復合型差別化纖維的開發及產業化,帶動紡織產業規?;l展。依托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聯盟等產業平臺,建立紡織行業交流合作新機制,提升區域性、行業性公共服務平臺水平,培育一批智慧產業和品牌園區,全面承接國內資金、技術和產業的轉移,提高區域紡織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
專欄17 現代紡織 主要產品:紗線(毛紡、棉紡、纖維)、面料、皮毛、針織飾品、紡織品、服裝及輔料等。 重點園區: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固原經濟開發區、同心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德州恒豐集團50萬錠紡紗、寧夏恒豐瑞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散染車間、廣州卓亞服飾公司年產150萬件套服裝加工、浙江歐美斯羊絨制品有限公司紡紗染色及原料加工基地及年產150萬件套服裝加工、寧夏利鑫眾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無紡布、江蘇悅達家紡制品產業轉移、寧夏恒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三十萬錠高檔紡紗(三期)及年產1000萬米高支高密高檔機織面料、豐泰永晟集團有限公司年產2500萬米高支高密小提花家紡面料和十萬錠紡紗、中山市華人禮服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服裝產業園、寧夏泰普龍有限公司芳綸深加工等項目。 |
發展思路: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挖潛相結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行業整合,提升存量發展水平,積極發展綠色建材,提高產業效益質量。到2025年,建材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打造西北重要的綠色建材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的中高端天然石膏產業基地。
實現路徑:通過產能置換、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重點發展高品質專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管、節能保溫墻體材料、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構配件等產品,鼓勵開發保溫、隔熱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壽命長的外墻保溫材料、斷橋隔熱門窗及遮陽系統,鼓勵發展環境友好型建筑涂料、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等。以優質天然石膏資源為依托,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推動石膏粉深加工和中高端石膏制品加工項目建設,構建原礦開采、石膏粉深加工、石膏制品加工一體的全產業鏈。引導多產業、多品種協同利用,推廣危廢協同處置及工業固廢制備巖棉、高性能陶粒、微晶玻璃等產品的綜合利用技術,建設一批綜合利用示范項目。
|
專欄18 建材產業 主要產品:水泥、混凝土、砂漿、水泥制品、保溫材料、涂料、建筑陶瓷制品、微晶玻璃、石膏粉、石膏制品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寧工業園、鹽池工業園。 重點項目:寧夏金石通新材料有限公司15萬噸真石漆彩砂及2萬噸水性涂料生產線一期建設、寧夏泰和津寧環??萍及l展有限公司污泥制陶粒及模塊化裝配式建筑、寧夏青龍塑料管材有限公司塑料管材及節水灌溉智能化工程及研發基地、寧夏圣百達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脫硫石膏綜合利用、寧夏領航巖棉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萬噸巖棉及120萬平方米外墻保溫裝飾一體化復合板、福建釉時代環保涂料有限公司環保材料生產、寧夏盛華龍礦業有限公司石膏開采及深加工、寧夏云騰礦業有限公司年處理100萬噸石膏尾礦等項目。 |
發展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與資源整合,重點提升發展化學藥,促進化學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大力發展中藥產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積極承接東部地區醫藥產業轉移,延伸寧夏醫藥產業鏈,實現上規模上水平。到2025年,醫藥產業產值力爭達到100億元,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醫藥產業基地。
實現路徑:改造提升化學原料藥,在紅霉素、四環素等傳統優勢原料藥規?;a的基礎上,提升產品發酵工藝水平,加快新產品開發,向特色原料藥、高端原料藥方向發展。提升化學制劑新產品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品種的研發創新能力,加快維生素及抗生素類原料藥及衍生物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首仿安全高效、使用方便、消費者容易接受的新型化學藥物制劑。充分利用寧夏道地藥材資源,支持新型復方制劑等療效確切的中藥創新產品研發,規范中藥飲片發展,加快發展中藥提取物和成藥。鼓勵對傳統中藥品種進行二次開發,推動以道地藥材為主要原料的藥膳、藥妝、功能性日用品等系列產品產業化。培育引進醫療物資生產企業,增加應急產能儲備。
|
專欄19 醫藥產業 主要產品:苯丙氨酸、美伐他汀、洛伐他汀、鹽酸林可霉素、霉酚酸、多拉菌素、硫氰酸紅霉素、泰樂菌素、中藥飲片等。 重點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永寧工業園區、平羅工業園區、賀蘭工業園區、吳忠太陽山開發區、隆德六盤山工業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 重點項目:寧夏泰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化學原料藥與制劑及醫藥中間體、寧夏泰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鹽酸柔紅霉素及其合成產品、布洛芬產業化,寧夏金維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胡蘿卜素、生物素原料,固原小牛生物制藥綜合開發利用、固原長江醫藥現代中藥大健康產業園、寧夏華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醫藥生產、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寧夏生產基地,寧夏喬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醫療器械、醫用防護產品生產及配套設施建設,寧夏藍博思化學技術有限公司高附加值醫藥、材料中試基地建設等項目。 |
(三)全面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發展。
突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1.加快制造業數字賦能升級。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增強數據要素供給,推動制造業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完善自治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應用平臺,支持建設企業級、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引導平臺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整合開放資源,支持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發揮軟件賦能、賦智作用,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應用場景,推廣應用一批優秀工業APP,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挖掘和動態體驗感知等手段,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支持建立以開發區管理、運營平臺為基礎,以產業服務平臺為核心,以大數據運營平臺為支撐的智慧園區,探索建設“虛擬產業園”,推動園區數字化轉型。拓展生產性服務業與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加快倉儲物流、現代金融、科技咨詢等領域數字化建設,推進組織形式、商業模式、管理方式不斷創新。到2025年,建成使用100個以上企業級、10個以上行業級互聯網平臺。
|
專欄20 制造業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方向 化工行業:充分發揮化工行業數字化水平較好的基礎,依托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數字化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和數字化集成管控水平。 冶金行業:基于冶金行業數字化發展不均衡,生產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危險源等問題,依托冶金行業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重點夯實企業數字化基礎,支持建設數字化生產車間,推廣系統性解決方案。 有色行業:聚焦有色行業以傳統的原材料生產和初級加工為主等問題,重點開展基于數據的工藝流程優化和精細化管控,加快推進企業管理系統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 輕紡行業:針對輕紡行業企業數量多、規模體量小、數字化集成能力弱的特點,重點夯實企業數字化基礎,建設供應鏈信息化管理體系,發展基于平臺的柔性生產、定制生產等新模式新業態。 建材行業:聚焦結構性矛盾化解和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推進“機器換人”,支持企業應用RFID等開展過程質量控制,應用MES系統等提升生產線數字化控制水平,依托建材工業互聯網平臺,響應客戶需求,匹配原料存貨,開展市場化、定制化的生產和銷售。 機械裝備:支持企業加快設備數字化改造,提高智能制造和集成應用水平,基于裝備行業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培育發展基于平臺的數字化研發設計、智能化精益生產、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 綠色食品:聚焦質量控制和品牌打造,建立完善全流程數字化追溯體系和數字化質量管控體系,建設推廣面向客戶的公共服務平臺,基于用戶數據深度挖掘,打造綠色食品數字化品牌。 電子信息制造:聚焦電子信息多品種、小批量、單件生產等特點,強化技術研發創新,開展數字化質量管理、生產優化和數字化創新,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
2.加快打造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高地。
立足自治區資源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依托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等重點園區,聚焦建鏈延鏈補鏈強鏈,主動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重點發展智能終端、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等電子信息制造產業。積極引進發展手機、計算機等消費電子零部件制造以及新型可穿戴設備、汽車電子產品等智能終端制造。推進半導體材料、藍寶石襯底、鋰離子電池、半導體照明等產業集成化、高端化發展。加快電子測量儀器、電子專用儀表、電子監測儀器等產品研發與產業化。開展計算機視覺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領域創新應用,培育發展工業機器人、智能無人機等人工智能產業。到2025年,力爭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達到500億元。
|
專欄21 電子信息制造 |
|
(1)智能終端 |
|
主要產品:高端智能手機、計算機終端等消費電子,智能手表/手環、智能語音耳機等可穿戴智能產品,車載北斗導航定位儀、電子控制單元(ECU)、車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汽車電子產品,工業無人(機、船、車)控制系統等產品。 重點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銀產業園、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重點項目:康佳銀鑫匯智電子產品研發生產、康佳防管家智能家居與AI自動化樓宇設備、亞德(寧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筆記型電腦及觸控一體機、寧夏中泓電子產業園、寧夏大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手機整機及配套產品上下游全產業鏈、寧夏寶翔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智能手表及汽車電子檢測研發生產等項目。 |
|
(2)電子元器件 |
|
主要產品:半導體硅片、藍寶石襯底、電極箔、鋰離子電池、電子陶瓷基片及元器件、半導體照明、半導體模塊等。 重點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重點項目:寧夏中欣晶圓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集成電路大硅片、九天智能科技(寧夏)有限公司年產2億片半導體模塊、天通銀廈新材料有限公司藍寶石晶體智能加工、寧夏時星科技有限公司氮化物研發生產基地、寧夏鑫晶盛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工業藍寶石晶體制造深加工、中色東方12英寸高純鉭靶材等項目。 |
|
(3)電子儀器儀表 |
|
主要產品:工業儀表、智能電表、天然氣儀表、電子測量儀器、電子專用儀器、電子監測儀器等電子產品。 重點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 重點項目: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自動化(吳忠)產業園二期、寧夏隆基寧光儀表股份有限公司1000萬只智能計量儀表、銀川連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水質檢測專用耗材生產等項目。 |
3.加快推進數字技術應用開發。
鼓勵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育成中心、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園等創建特色軟件名園,發展壯大銀川數字經濟、石嘴山數字經濟、固原廣元信息等數字經濟產業園。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數字化企業,著力培育云計算和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和服務企業,大力發展大數據服務、區塊鏈應用等制造業應用成套解決方案。支持軟件開源社區建設,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軟件創新產品。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開展5G典型場景示范應用,吸引智能傳感器等物聯設備生產項目落地。開展物聯網網關、物聯網軟件、物聯網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攻關,實施制造業重點領域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推動各類基于物聯網的集成創新和應用服務。開展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合作研究,加快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轉化。到2025年,力爭數字技術應用開發產值達到300億元。
|
專欄22 數字技術應用開發 主要技術:數據挖掘分析、應用場景,人、設備與產品的有效交互與智能控制,智能排產、供應鏈優化和設備遠程運維,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自主無人智能,數據超算、區塊鏈集成等技術開發應用。 主要載體:寧夏西部云基地、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育成中心、銀川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園、銀川數字經濟產業園、石嘴山數字經濟產業園、固原廣元信息產業園。 重點項目:寧夏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寧夏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工業互聯網體驗中心、電科云數據中心、國家北斗寧夏分中心、中科寧夏超級云計算中心、共享工業云、OpenDao軟件開源社區、工業APP服務平臺等項目。 |
五、主要任務
(一)著力提升創新能力,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高各類創新平臺建設水平,增強制造業協同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移轉化,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1.提高創新平臺建設水平。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培育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平臺全覆蓋。引導行業龍頭和骨干企業、創新型企業,聯合國內外一流科研院所、知名院校等共建科技創新平臺。繼續完善“飛地育成+離岸孵化”布局,支持制造業企業發展科創“飛地”。培育制造業創新中心試點,進一步完善面向行業的中試孵化、測試驗證、行業支撐服務等功能,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優勢特色產業謀劃建設鋰電池、光伏、現代煤化工、葡萄酒、枸杞等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在高純石墨、智能農機、量子通信等重點方向積極培育新型研發機構。
2.提升制造業協同創新能力。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鼓勵區內領軍企業加強與東中部地區企業、高等院校合作,協同開展行業關鍵技術攻關,提供產業技術整體解決方案。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實驗室共享使用機制,探索科研代工、委托研發等合作模式。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優化中國(銀川)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聯盟、銀川大數據產業創新聯盟等運行機制,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共享重點領域前沿科技成果。推動龍頭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合作,加快形成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融通創新模式,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創新生態。
3.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訂單式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積極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和成果中試熟化基地,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企業,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搭建科技信息咨詢服務、技術成果轉化交易和創新創業孵化服務等平臺,培育一批專業化科技中介示范機構,引導企業產(股)權、科技成果、實用技術等進行市場化交易。深化保險補償機制試點,鼓勵和引導企業在重點領域積極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新材料首批次、首版次高端軟件研發及推廣應用。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支持企業利用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提升重點產業價值鏈。
|
工程一:制造業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推動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寧夏軌道交通供電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煤化工產業研究院等創新載體改造提升;積極培育重點行業創新平臺,推動建設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材料、先進碳基材料、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等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到2025年,圍繞自治區特色學科和重點產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100個以上,培育新型研發機構15家左右。 在現代煤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重點領域,以創新能力強的骨干企業為主體,緊密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采用“公司+聯盟”或探索新的組建模式,建立自治區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通技術、組織、商業、資本之間的分割與壁壘,推動行業領域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促進成果轉移擴散和產業化。到2025年,建成3家-5家自治區級及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1家-2家具有國內影響力的制造業創新中心。 |
(二)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夯實制造業發展基礎。
堅持“產需結合、重點突破、協同創新”,圍繞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簡稱“四基”),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強化重要基礎產品和技術攻關,培育一批制造業行業領先示范企業(產品),全面提高基礎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1.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針對重點產業領域發展需求,組建自治區級工業基礎研究平臺,長期穩定開展工業基礎領域技術研究、轉化推廣和人才培育。依托現有優勢制造企業、科研院所、用戶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培育發展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與重點產業和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支撐。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率先建設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和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測試評價等平臺,提升計量測試、標準研制、檢驗試驗、認證認可、知識產權等公共服務能力。推動高校院所面向優勢特色產業,優化專業設置、學科結構和研發布局,加強戰略性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
2.強化重要基礎產品和技術攻關。鼓勵整機、系統和基礎企業合作研發和協同攻關,打通基礎技術、工藝和產品的研發、設計、應用、示范推廣等全流程。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綠色食品、現代煤化工等優勢特色產業,緊密對接國家工業強基發展目錄、工業強基專項、國家科技專項和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開展揭榜掛帥攻關活動,支持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和產業化應用前景的“四基”項目,發展一批基礎好、帶動能力強、重大工程需求迫切的“四基”產品和技術。引導產業鏈龍頭企業開展專利布局、專利導航,加強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到2025年,在重點領域突破10項左右關鍵共性技術,培育5項以上自治區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部分先進基礎工藝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3.加強制造業行業領先示范企業(產品)培育。引導企業在整機和系統開發初期制定基礎需求計劃,吸收“四基”企業參與;鼓勵“四基”企業圍繞整機和系統需求,不斷開發和完善產品、技術。支持中小制造企業,聚焦特定細分產品市場,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在裝備制造、光伏材料、稀有金屬、多元合金、精細化工等領域,培育一批專注于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等細分領域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逐步培育形成支撐整機和系統發展的企業群體。到2025年,培育認定“專精特新”示范企業600家,自治區級制造業行業領先示范企業(產品)達到100個。
|
工程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產業技術基礎:推動完善技術基礎公共服務體系,圍繞研發設計、試驗驗證、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共性需求,支持建設一批園區科創中心。依托西材院、國能寧煤、天地奔牛、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優勢企業、高校院所,圍繞新材料、清潔能源、綠色食品、現代煤化工、裝備制造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和完善一批專業水平高、支撐作用強的骨干技術基礎服務平臺。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圍繞先進煤機裝備、綠色智能鑄造、電工電氣與儀器儀表、電池與電子產品、新能源裝備、精密軸承、增材與智能制造等領域整機配套需求,突破一批基礎條件好、國內需求迫切、制約整機發展的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的保障能力。 關鍵基礎材料:加快推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帶動作用強、保障程度低的關鍵基礎材料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重點開發以鉭鈮鈹鈦稀有金屬、鋁鎂合金、特殊合金為主的高性能金屬材料,以高分子材料、電子化學品、高性纖維材料、特色精細化工為主的化工新材料,以碳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為主的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以光伏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為主的電池材料,以石墨烯為主的前沿新材料的精深加工技術和產品,推動基礎材料向高純度、高強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發展,提高基礎材料自給保障能力和制備技術水平。 先進基礎工藝: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促進綠色發展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有利于提高產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穩定性的先進制造工藝,有利于資源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質量安全、安全生產的綠色制造工藝,有利于提升自動化、信息化、成套化水平的智能制造工藝,加快突破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領域減碳技術,冶金、化工等領域三廢循環利用技術,氰胺、氯堿、精細化工等領域本質化安全生產技術,鋰電池儲能系統關鍵技術,氫能高效制備儲運應用技術等,加快先進基礎工藝在生產過程中的推廣應用。 |
(三)統籌推進鍛長板補短板,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壯鏈行動,統籌推進補短板和鍛長板,借助產業聯盟帶動行業變革,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1.推動產業建鏈延鏈補鏈壯鏈。制定重點產業鏈補短板清單和技術路線圖,加快關鍵環節重點企業培育和短板技術攻關,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建立和落實“鏈長負責制”,以資源集聚、要素優化和技術支撐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做強做大。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整機和系統入手打造全產業鏈,鞏固提升稀有金屬、光伏、碳基材料、氰胺化工、葡萄酒、煤機裝備、數控機床等優勢領域競爭力。推動煤制油、煤制烯烴、現代紡織等具備規模或配套優勢的產業鏈改造升級,增強產業鏈關鍵節點企業競爭力。鼓勵本地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收購兼并等形式,獲取參與國際國內產業鏈所必需的礦產資源、知識產權和品牌渠道等要素。支持龍頭企業圍繞核心產品供應鏈,建立技術和產品應急替代清單,探索實行龍頭企業提需求,上下游企業揭榜參與的協作模式。
2.著力發揮產業聯盟作用。以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導向,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自愿參與、協作互助,責權清晰、自主發展的原則,鼓勵各行業企業組建產業聯盟。發揮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化工、清潔能源等產業聯盟作用,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關,推動創新協同;統籌項目布局建設,提升招商引資影響力和成功率,推動投資結構協同;拓展產業分工合作,鼓勵強強聯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鼓勵優勢資源就地轉化,創建特色品牌和標準體系,推動銷售和服務協同;加強人才培育和引進,引導關聯企業間技術人才共享,推動智力協同。
3.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圍繞供應鏈整合、創新能力共享、數據應用等關鍵環節,挖掘和推廣融通發展模式,構建大中小企業深度協同、融通發展的新型產業組織形式。引導大企業開放各類資源,加強與各類創業創新基地、眾創空間合作,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上游產品供給、下游產品需求、產品質量及流程標準等信息支持;鼓勵中小企業以專業化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式,與大企業龍頭骨干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形成上下游之間供應關系穩定、質量標準統一、多方共贏、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體系,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效率。
(四)持續攻堅四大改造,激活轉型升級新動能。
聚焦制約轉型發展瓶頸,以智能制造為引領,加快實施“四大改造”,推動制造業從低效供給向高效供給、從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1.實施智能改造。開展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基礎性改造,完成面向工業互聯網的IPv6網絡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開展智能改造診斷服務,為企業“量身定制”智能改造方案。圍繞化工、裝備、冶金、食品等重點行業領域,有針對性地開發一批專用智能制造裝備和軟件,突破行業裝備智能化瓶頸,構建具有行業特色的智能化裝備改造體系。加快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安全環保、經營管理等關鍵環節深度應用,打通中小企業生產過程各環節的全數據鏈,鼓勵企業深入挖掘數據價值,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高效協同,支持企業建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
|
工程三: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 開展龍頭企業引領下的全產業鏈融通、大中小企業協同的智能化改造,聚焦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全過程,推進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加強設備智能改造,推動關鍵崗位、生產線、車間、工廠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提升成套智能裝備水平。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龍頭骨干企業,圍繞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等方向,創建行業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重點實施青龍管業塑料管材及節水灌溉智能化工廠、伊利乳業智能制造工廠、西北駿馬綠色智能工廠、蘇寧新能源5G可視化智能工廠、泰和新材綠色差別化氨綸智能制造等智能制造項目,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制造樣本。到2025年,實施500家以上企業智能化改造,建成200個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創建5個行業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規模以上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6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8%。 |
2.實施結構改造。調新產業結構。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技術制造業,促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調優產能結構。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控“兩高一低”新增產能,鼓勵鐵合金、活性炭、電石、水泥等行業低端低效產能主動退出,化解鋼鐵、煤炭、煤電行業過剩產能,建立“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和“僵尸企業”市場出清長效機制,推動資源能源向資源利用強度低、效率高、效益好的行業集聚。調精產品結構。推動產業與全國大市場全方位對接,支持企業深挖用戶需求,打造一批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終端產品、高端產品和新產品,提高供給能力和市場需求匹配度。
3.實施綠色改造。鼓勵企業推行綠色設計,優先在裝備制造、新材料、輕工紡織、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開發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的綠色產品。支持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在化工、冶金、建材等重點領域,通過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建設廠房,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環保生產工藝及裝備、高效末端治理裝備,實現企業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綠色園區,完善集中供氣、供熱、供水、污水處理回用、固危廢處置和利用等配套設施,著力推動開發區綠色化、循環化和生態化改造。強化綠色監管,深入實施建設用地、能耗、用水量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和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到2025年,培育綠色園區12個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
|
工程四:綠色低碳制造示范工程 工業低碳行動:開展開發區和化工、冶金、有色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路徑研究,摸清二氧化碳排放現狀、分析排放趨勢、研判峰值目標,開展碳減排、碳達峰基礎工作,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高效低碳技術,開展低碳園區、低碳企業試點示范創建,為全區制造業碳達峰提供可復制、可借鑒路徑模式。 工業能效提升行動: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新建高耗能項目嚴格執行產能和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在滿足本地區能耗雙控要求的前提下,工藝技術裝備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支持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建成一批節能環保改造升級示范項目,組織實施能效“領跑者”和工業企業能效水平對標達標行動,對重點用能企業進行節能診斷,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技術、工藝、裝備,樹立行業標桿。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8%以上。 工業節水增效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實施用水定額管理。嚴格控制新建、擴建高耗水項目,支持企業和開發區開展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設備,推進水循環梯級利用,圍繞鋼鐵、紡織、化工等高耗水行業開展節水型企業建設。到202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水耗比2020年下降10%。 資源綜合利用攻堅行動:加快推進寧東基地、石嘴山市、中寧工業園區國家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建設一批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培育和扶持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支持固廢規?;贸商准夹g及集成示范項目攻關,拓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途徑,探索開展粉煤灰外運,推廣粉煤灰用于生態修復、土壤改良等新技術。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43%以上。 工業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持續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深入推進工業領域污染治理,加強對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及封存技術探索,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到2025年,全區各類工業污染源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
4.實施技術改造。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科學編制《自治區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重點改造化工、冶金、建材、紡織、醫藥等傳統產業,推動實施一批重點工業技改項目,完成新一輪高強度、全覆蓋技術改造升級,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持續推動企業與行業先進水平開展對標,不斷完善對標指標體系,對全區重點行業對標指標進行動態調整,增加技術、工藝、裝備等創新指標,指導企業有針對性地改造提升,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對標工作全覆蓋。鼓勵企業常態化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有針對性地提升管理水平、生產水平和研發能力。
(五)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推進兩業深度融合。
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主攻方向,以龍頭骨干企業、智能工廠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等為重要載體,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互促。
1.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供給能力。大力培育重點物流基地(園區)和重點物流企業,完善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機制,積極發展智慧物流。深化大中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引導和支持生產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強化供應鏈管理。推動創新型企業將發展重心聚焦于設計研發,外包其他非核心業務。加強對標準、計量、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能力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產品質檢中心和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投融資、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診斷、環保管家、安全托管等第三方服務。引導商務服務圍繞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發展營銷策劃、市場調查、管理咨詢等服務。加強知識產權咨詢服務,發展檢索、分析、數據加工等基礎服務,培育知識產權轉化、投融資等市場化服務。重視培育品牌和商譽,發展無形資產、企業信用等評估服務。
2.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雙向深度融合。支持制造業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由單一“制造”向“制造+服務”轉變。圍繞提高研發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發展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工程總包、服務外包和系統控制等業務,促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網絡協同、個性定制等模式創新和廣泛應用。圍繞產品功能拓展,建設共性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遠程運維、工業電子商務、線下展示銷售等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服務業企業向制造環節拓展,圍繞重點特色產業,支持電商、互聯網、物流、研發設計、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務業企業,發揮大數據、技術、渠道、創意等要素優勢,通過委托制造、品牌授權等方式向制造環節拓展,衍生和服務制造業。
3.通過兩業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積極培育共享生產、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業態。探索重點領域發展新模式,加快原材料工業向產品和專業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推動綠色食品、現代紡織等消費品工業發展規?;?、個性化定制;推動裝備制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引導電子信息等制造業企業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清潔能源生產使用和制造業綠色融合,推廣智能發電、智慧用能設備系統,發展分布式儲能服務;推動文化旅游與制造業融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發區開發集生產展示、觀光體驗、教育科普等于一體的旅游產品;提高金融服務制造業質效,加大對龍頭企業支持力度,支持龍頭企業辦理裝備融資租賃業務,提高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水平。
(六)強化市場主體培育,推動制造業品牌建設。
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發揮企業家核心作用,強化標準引領和品牌促進,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制造業產品質量水平,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1.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圍繞現代煤化工、光伏、鋰電池、特鋼等重點發展方向遴選一批骨干企業,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百億級龍頭企業。圍繞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培育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引領行業發展的自治區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圍繞推動產業“四化”發展,擴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規模,堅持精準指導、跟蹤輔導,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壯大科技型企業陣營。到2025年,培育產值規模過百億的龍頭企業10家以上,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0家、自治區科技型小巨人企業8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00家。
2.加強企業家隊伍培育。發展壯大職業經理人隊伍,鼓勵骨干龍頭企業通過項目合作、股權轉讓、改制重組和上市等方式積極引入優秀投資管理者,逐步提高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選聘比例。重點抓好規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型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的培訓教育,通過舉辦企業家論壇、專家授課、考察交流和高校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企業家綜合能力,培養一批戰略型、成長型企業家。開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評價,弘揚企業家愛黨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
3.加強制造業品牌創建與培育。持續開展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監測,針對我區制造業質量競爭力劣勢短板和突出問題,開展質量管理培訓,持續引導企業學習應用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指導企業提高商標注冊、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采取收購、兼并、控股、聯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創建國際國內知名品牌。激勵引導各地開展“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和“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創建活動,開展質量基礎設施應用“一站式”服務試點,力爭將寧東基地“寧夏制造品牌”打造成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
|
工程六: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組織實施關鍵基礎產品質量攻關,提升關鍵原材料、基礎元器件性能的穩定性、精確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加強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推廣全面質量管理、六西格瑪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開展重點企業質量品牌管理層培訓。組織開展品牌創新創建試點示范,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重點圍繞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綠色食品、清潔能源、電子信息、現代紡織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創建區域品牌,爭創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打造“寧夏制造”新名片。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健全質量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制度和失信懲戒機制。到2025年,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達到3000家以上。 |
4.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推動工業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智能制造國家、行業標準與規范的研究、制定(修訂)和試驗驗證,創建智能制造標準化創新示范區。實施標準引領產業發展戰略,構建寧夏煤化工產業標準體系,建成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智能鑄造),建立寧夏智能裝備制造標準體系,制定3D打印、智能刮板輸送機、工業機器人等一批具有智能化要素產品的團體標準。在鋁合金枕梁、鐵路牽引變壓器、高端軸承、光伏材料、金屬材料、碳基材料、氰胺化工、微合金鋼爐料等領域,制定若干“領跑者”標準,擴大產業技術標準話語權。開展專利與技術標準融合試點,在標準制定前積極開展專利布局。
(七)推動園區轉型發展,打造高標準承接載體。
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著力完善產業平臺建設,深化開發區改革創新,推動開發區提質擴容,建設特色產業園區,推進資源要素集聚,進一步提升開發區集約發展水平。
1.深化開發區改革創新。探索“企業建設運營、政府完善配套、政企協同推進”的開發區建設模式,推行“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鼓勵有條件開發區組建國有開發運營公司。整合現有地方國資金融資源,建立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投融資平臺,深度參與開發區運營建設。支持市場化合作共建開發區,對不具備設立國有運營公司的開發區,引入有實力的開發區運營企業建設標準廠房和配套公共設施,全面負責指定區域或特色園區的開發建設、管理運維、招商引資和專業化服務。依法賦予開發區經濟管理和投資服務等權限,逐步建立開發區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管理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推行全員聘任制,創新薪酬管理模式。
2.推動開發區提質擴容。優化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推進開發區品牌化建設和綠色化發展,打造一批千億級和百億級產業園區,創建一批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開展開發區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支持寧夏互聯網態勢感知平臺建設,提升企業工控安全防護能力,強化化工園區(集中區)管控,加快提高企業安全管理能力??茖W合理布局產業空間、基礎設施、物流通道、生活公共設施,因地制宜優化完善配套設施,加快布局5G、工業互聯網、充電樁、新能源微電網等新基建,集中建設固廢無害化處置、危廢處置、中水回用等環保設施,加強開發區資源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全力打造低成本園區。
|
工程七:開發區公共服務提升工程 圍繞“優環境、塑形象、提功能”的要求,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完成一批道路、標準廠房、供水、供熱、供電、供氣、環保和景觀環境等重點設施建設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補齊新型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布局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完善開發區“網+云+端”(工業寬帶、工業云、工業智能終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工業集聚區和創業孵化基地開展智慧網絡建設;支持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工業互聯網一體化平臺建設,率先實施重點化工園區封閉化管理;圍繞產業發展重點,布局建設若干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重點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標準、計量、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服務。到2025年,所有開發區基本實現基礎設施“九通一平”,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
3.建設一批特色園區。以龍頭骨干企業為核心,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園區,實現企業“集聚”向企業“集群”的轉變。推廣蘇銀產業園模式,加大與發達省市合作力度,力爭在共建示范園區上取得新成效。圍繞重點優勢特色產業,推動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園、中關村產業園、維爾智能制造、杉杉鋰電池、中國自動化產業園、中化中衛循環經濟產業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園,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高水平編制開發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功能定位,實現開發區整體優化、區塊整合、產業發展、環境面貌、項目質量、服務水平“六提升”,把特色園區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4.提高開發區集約利用水平。全面貫徹落實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等改革對工業領域的要求,做好水、土地、排污權等關鍵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推動要素向高效益、高產出、高技術、高成長性企業集聚,倒逼落后和嚴重過剩產能退出、低效企業轉型。健全以開發區畝均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稅收為主要指標,以土地開發率、供應率、建成率、工業用地率、綜合容積率、工業用地容積率、建筑密度、工業用地建筑系數、土地閑置率和批而未供率為配套指標的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加強畝均效益評價成果運用并與開發區效能考核相掛鉤,探索開展規模以上、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用地效益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對企業進行分等定級,研究制定要素差別化配置和獎懲措施。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推動實施“標準地”改革,加快建立增量項目準入標準。到2025年,開發區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達到0.6以上,畝均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稅收強度爭取年均提高10%左右。
(八)提高開放發展水平,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
堅持開放發展,合作共贏,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深度參與國內國際產業鏈供應鏈,貫通產供銷各個環節,加大產業對接和招商引資力度,全面提升制造業開放合作水平。
1.深度融入國內市場。發揮區位、資源及諸多產業循環發起點的優勢,積極開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戰略合作,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構建協同發展、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強與陜甘蒙毗鄰地區合作,深化與黃河“幾”字彎中心城市合作聯動,優化城市產業空間布局,開展沿黃產業板塊對接,共建產業合作園區,實現跨地域跨行業產品市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推動區內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與國內市場深度融合,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據通道,形成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數據有效銜接的閉合循環系統,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2.主動對接國際市場。依托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區,開展境外投資合作,鼓勵金屬錳、鐵合金、鋼鐵冶煉、電解鋁等企業建立海外原料供?;?。聚焦高端裝備、現代煤化工、多元合金、綠色食品、羊絨紡織等具有相對較強比較優勢的產業,開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和跨境撮合,推動優勢特色產業融入全球價值鏈。以銀川綜合保稅區、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B型)、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為載體,鼓勵企業組建出口聯盟,引導更多寧夏產品開拓國際市場。到2025年,通過存量擴張和增量突破,全區貨物貿易出口額年均增長7%以上。
|
工程八:特色產品“出海”工程 充分發揮我區特色產業優勢和企業自身優勢,扶持小巨人機床、??翔T造、隆基硅、華輝活性炭、嘉峰化工、沃福百瑞、澇河橋等具有一定規模實力、品牌優勢和市場基礎的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率先“走出去”,建立國際營銷網絡,開展國際貿易,帶動更多寧夏優勢特色產品“走出去”。依托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不斷推動特色優勢產品出口上規模、上層次,帶動全區制造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復制成功經驗,建設提升一批葡萄酒、枸杞、特色果蔬、牛羊肉制品、專業化工、新型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紡織等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特色產品出口基地。努力培育一批跨境貿易公共平臺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探索建立開發區外貿綜合服務中心,幫助優勢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融入境外產業鏈供應鏈。到2025年,全區制造業出口總額年均增長6%左右,其中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穩步增長。 |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全區招商“一盤棋”,整合三級招商力量,充分調度全區資源促進招商引資,形成招商工作強大合力。搭建新型招商服務平臺,組建精準招商專業化隊伍,高質高效開展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引進和實施一批非資源型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加大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工業“四基”領域的投資。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瞄準新材料、清潔能源、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等領域國內外領軍企業,定期舉辦東西部產業合作“走進寧夏”活動,實施專題性推介、區域性對接、集群式引進,爭取落地一大批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業投資項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自治區制造強區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工作,認真研究解決規劃落實中的重大問題,協調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落實落細,各地、各相關部門要主動認領任務,層層分解、壓實責任,凝聚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扛起牽頭抓總責任,建立日常工作協調等制度,健全重大項目協同推進機制,按年度向制造強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匯報規劃落實情況。
(二)加大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政策,并適時出臺產業扶持、企業培育、創業創新、工業投入等系列政策,構建“1+N”政策體系。各級各部門要加強惠企政策宣傳解讀,指導企業精準對接并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推動各項政策在企業落地見效,增強企業“獲得感”。設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咨詢委員會,聘請國內著名的產業研究專家、業內知名企業家、行業協會代表等,對優勢特色產業的前瞻性、戰略性問題開展研究,做好政策儲備,就發展戰略、重大項目布局等進行跟蹤研究,并對重大決策提供咨詢評估服務。
(三)保障要素供應。
優化制造業土地配置,嚴格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創新存量土地、低效用地開發利用方式,加強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把建設項目準入關,探索彈性年期出讓等新型出讓方式,推進“標準地”改革,優先保障千百億級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用地。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煤炭等礦產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鼓勵開發區、企業配置儲能設施,創新開展儲能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化交易。加大金融支持制造業力度,創新完善政銀企精準對接和合作機制,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推廣融資租賃業務,推進“信易貸”平臺建設,暢通項目建設融資渠道。開展金融產品創新,推廣科技貸、稅易貸、云稅貸、知助貸等金融產品,增強信貸供給能力和效率。
(四)優化營商環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推廣容缺辦理、多評合一、多審合一、限時承諾等模式,健全完善“不見面、馬上辦”機制,著力提高政務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對接國家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加快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環節和事項,推行“先證后核”“告知承諾”“先建后驗”等制度,提高企業投資審批效能,進一步激發企業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落實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做好涉企收費、涉企政府性基金目錄清單公示和動態管理工作,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五)加強生態保護。
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把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規劃項目建設全部集中在工業園區,推動能源、土地、水資源等綜合利用與高效開發。依法推進有工業開發區和工業、能源等專項規劃的環評工作,充分考慮“兩高”項目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分析污染物和碳排放情況與減排潛力,預測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率先對“兩高”項目中開展碳排放影響評價試點,從原燃料清潔替代、節能降耗技術、余熱余能利用、清潔運輸方式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降碳措施與控制要求。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廣環保新工藝,大力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污水、廢水和固體廢棄物循環使用,不斷提升能源與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六)夯實人才支撐。
完善常態化柔性引才機制,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引進,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引進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企業技術管理人才和青年后備科技人才。實施“產業+人才”計劃,推廣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推動人才缺口較大領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學科建設,培育一支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工人隊伍。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開展制造業工匠培養選樹活動,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